寿光市突出农村环境、文化生活、社会风尚和农村秩序四个重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部门联动,扎实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解民忧为先,建设新环境
一是配套基础设施。实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向镇村安排、集中建设资金优先投向镇村“两个优先”,全力配套农村交通、通讯、电力、环保等基础建设,先后实施了农村道路“升级改造三年计划”、农村公路网格化、镇街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市镇村三级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新修、改造农村公路1102公里、排水沟15万米,安装路灯5800盏,建设沼气池10792个,植树4200多万株,全市村庄普遍实现了“环境净化、道路硬化、路街亮化、庭院绿化、村庄美化”,成为首家省级生态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先后投资1.5亿元,建设水厂3处、加压站5处,铺设入村供水管道440多公里,辐射解决了520个村、49万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成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示范县。
二是开展集中整治。以整治“脏、乱、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八无”(无暴露垃圾、无水面漂浮物、无乱搭乱建和严重破损建筑物、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散养畜禽、无污水横流、绿化空地无杂草垃圾)为标准,开展了以“人人动手、清洁环境、美化家园”为主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行动”,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镇街综合考核,每年评选100个环境整治先进村,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去年以来,共召开专题调度会、现场会8次,印发宣传资料6万多份,被确定为“山东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县(市)”。
三是注重长效管理。为彻底打破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怪圈,以“三有”(有一批布局合理的环卫设施、有一支工作负责的环卫专业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为目标,积极推进环卫设施和标准化环卫服务向镇村延伸,市、镇、村三级投资6280多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10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1座,配备垃圾清运车辆233台(部),并按1人/75户标准配备村庄保洁员3350名,购置村庄垃圾桶13535个,建设垃圾池283个、垃圾房118个,设置垃圾暂存点2000个,全市975个村庄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处理,农村环境面貌根本好转。
二、以增民乐为重,发展新文化
一是注重完善设施。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为目标,按照中心城区提升文化服务档次、城郊对接城市文化辐射、镇村推进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设的布局模式,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的基础上,30万用户实现数字化转换;投资150万元建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本型服务点覆盖率达100%,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信息化试点市;全市所有镇街已全部建起综合性文化站(中心),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103万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了“10分钟文化圈”。
二是注重培养骨干。组织实施了“寿光文化之星”工程,将文艺创作、文化传承、文化经营等方面业绩突出的文化人才纳入“寿光文化之星”评选范围,先后组织成立文学创作、书法绘画、音乐舞蹈、诗词楹联等协会17个,农民会员达3000多人,其中40多人成为国家级会员,130多人成为潍坊市级以上会员。同时,市财政出资600万元,设立“农圣文化奖”,现已评选三届,发放奖金100多万元,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近年来,全市共出版各类专着300多部,获得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冰心儿童图书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等重大奖项10多个,农民作者占到了43%。
三是注重开展活动。以“品味书香、感悟文明”为主题,持续开展了“书香菜都”全民阅读、农民工读书节、“读书伴我成长”等活动,“读书、明礼、修身”蔚成风气。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经常组织开展庄户剧团大赛、家庭才艺展示等乡土气息浓厚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以“绿色之春、文明之夏、丰硕之秋、欢乐之冬”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四季”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历时一个月,年参与人数都在40万人次以上。今年,以“幸福寿光、欢乐共享”为主题,组织启动了以千场文艺竞赛、百场公益巡演、十大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文艺大汇演活动,120多支村级文艺演出队伍自编、自创、自演文艺节目1000多个,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互动共融。
三、以修民德为本,培育新风尚
一是突出阵地建设。在农村精神文明宣传栏、文明一条街等宣传阵地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推进“道德讲堂”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文明市(村)民学校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意见》,把道德讲堂、文明市(村)民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作为评选、推荐各级文明单位的前置条件,全市已建成道德讲堂、文明市(村)民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等道德教育阵地186处,围绕弘扬传统美德、传播先进文化、倡树文明新风等内容,开展道德教育活动600多场次。
二是突出队伍建设。制定了《广泛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的意见》,村村健全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开展评议活动500多场次,通过对遵守道德规范的言行予以褒扬,对道德失范的人和事进行批评指正,引导群众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组织“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等成立志愿队伍近千支,开展帮贫助困、敬老助残、文化体育等志愿活动2000多场次,参与群众近万人,形成了“知荣辱、讲道德、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是突出载体建设。持续开展了“我评议、我推荐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感动寿光人物、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先后评出各级文明典型400多个,并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王乐义、李学海,“中国好人”王伯祥、崔效杰、李林海等榜样人物。不断拓展“十星级文明村(户)”创建内涵,开展了“文明信用联动联评”活动,评定文明信用村100个、文明信用户5万户,授信额度18亿元,诚实守信蔚然成风。组织市直部门单位开展了“文明帮扶”、“情系新农村、税企送文明”、“村企手拉手、共建新农村”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开展咨询、宣讲、演出等活动30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多万份,形成了“城乡牵手、共建文明”的氛围。
四、以保民安为要,构筑新秩序
一是畅通诉求渠道。把全市975个行政村划分为5418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1名群众工作联络员,负责社情民意的搜集、汇总和报送。创办了“寿光民声”网络监督平台,组织92个部门单位上线,随时接受群众网上咨询、投诉举报和监督,被称为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推行了“阳光村务”制度,把每月的15日定为“民主公开日”,搞好村务公开,进行民主议事;镇街干部每周固定一天与村干部一起办公,集中处理村务,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搭建调处平台。围绕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重点搭建“三个调解平台”:依托信访局成立市级调处中心,从有关部门单位抽调业务骨干集中办公,联合接访、联合调处;依托法院设立了诉调对接中心,指导调解组织依法调解矛盾纠纷,使一批民事纠纷在进入司法程序前就得到及时化解;积极整合综治、信访、司法等维稳工作资源,投入1900万元,在镇街道全部设立综治维稳中心,村里成立综治工作站,全面排查化解辖区内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全市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7.5%。
三是健全防控网络。把建设“平安菜乡”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重要内容,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最安全、最稳定、群众最满意的地区”为目标,大力推进“警务下沉”工程,组建社区和农村警务室118个,14处镇街均成立了不少于20人的专业队伍,划片包段开展巡逻,指导村居、单位治安防控。全面开展技防镇、村建设,投入资金2.2亿元,累计安装各类监控探头3.3万个,14处镇街全部建成“技防镇街”,605个村建成“技防村”。推行了“我为大家看一夜,大家为我守一月”的“互助联保”人防模式,以村庄为单位,按蔬菜大棚座落区域,划分成若干互助联保小组,组织群众夜间轮流值班巡逻,全市群防群治队伍达到87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