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诸城APP
诸城信息港——传播时尚信息 关注百姓生活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繁体中文

诸城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筑牢基层卫生服务基础

2012-10-15 17:14:39来源

今年以来,诸城市卫生局结合工作实际,统筹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推进城乡卫生服务均等化。

 
完善服务体系,筑牢医疗卫生服务基础
 
建立完善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以镇街卫生院和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主体、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中心城区,加强市人民医院建设,积极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做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以及精神卫生中心、皮防站、口腔医院等专科疾病防治机构建设;调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每个社区至少有1处卫生服务站;在镇街和农村社区,进一步规范农村社区卫生室布局,充分发挥镇街卫生院主体作用,重点抓好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卫生室建设,并将全市558处农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初步构筑起了资源统筹、上下联动、服务一体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为开展好医疗卫生服务奠定了基础。?
 
强化能力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市直医疗机构与北京301医院、北京医院等建立远程会诊联络平台,提高诊疗能力;建立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重点科室一对一对口支援农村卫生的医疗技术联合体,落实城乡主任大查房、城市医师多点执业、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免费进修等措施,加强技术指导帮扶;强化镇街卫生院对农村社区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社区卫生室择优选配34种医疗器械,安排业务熟练的医务人员,确保对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及时做出正确诊断,以就医环境的改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吸引社区居民就近就医,真正形成群众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在社区的诊疗格局。
 
诸城市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的要求,统筹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在农村社区探索实施了家庭医生式服务,推动卫生服务走进家庭、贴近百姓,使农村社区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主动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
 
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以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农村社区卫生室和乡村医生为主体,以农村卫生院全科医师团队以及监督考核为保障,通过责任制服务的形式,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卫生政策咨询服务。通过建立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进一步转变服务观念和服务模式,明确农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方便群众就近就医,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康复在社区的诊疗格局,提高农村社区居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诸城市卫生局坚持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对农村社区居民及其家庭进行健康管理,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逐步形成家庭健康管理的良性互动。坚持主动服务,建立互信。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增强农村社区居民对卫生室和卫生院的信任程度,推动农村卫生服务更好更快地发展。坚持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到2012年6月中旬,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始在全市农村社区全面普及。根据实际服务能力,首先以辖区的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慢性病患者为工作重点。坚持督导考核,确保实效。诸城市卫生局将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落实情况、家庭健康医生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列入对卫生院、卫生室、乡村医生以及卫生院全科医师团队和个人的考核内容,确保服务效果。各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对辖区卫生室、乡村医生以及全科医师团队和个人的具体考核工作。
 
通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把农村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这一惠及农村社区居民的民生工程做好,在各镇(街)党委、政府和社区组织的重视和支持下,加强协作,加大了宣传力度,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级包靠,建立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
 
诸城市卫生局立足本地实际,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模式,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具体做法,实行三级包靠责任制法。
 
一是家庭健康医生包户。在农村社区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承担家庭健康医生职责,依托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服务能力和服务区域的家庭和居民数,负责包户,是一个“格”,服务300户(约1000人)左右农村居民,为每户农村居民建立一份家庭健康档案。全市农村共划分成1208个“格”,由1208名家庭医生包靠。
 
二是农村社区卫生室包片。农村社区卫生室包片,覆盖所辖家庭健康医生服务的“格”, 形成一张“小网”,为所在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农村社区卫生室负责人对片区内的家庭医生进行管理和指导,按照统一标准开展工作。全市558处农村社区卫生室共将全市农村划分为558个片区。
 
三是卫生院全科医师团队包区域。镇街卫生院成立以(全科)医生为骨干,护理、公共卫生、医技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全科医师团队,包区域,形成一张“大网”,覆盖多个农村卫生室服务“网”、“格”,服务多个农村社区,为农村社区卫生室、家庭健康医生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
 
创新服务,方便农村社区居民看病就医
 
诸城市卫生局印制了《家庭医生服务卡》,免费向每户农村社区居民发放,卡上印有家庭健康医生的姓名、电话、执业地点、服务项目以及卫生院负责技术指导医师姓名、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内容,群众通过服务卡可以随时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看病治疗、咨询健康知识,并对家庭医生服务工作进行监督。
 
一是向农村居民发放家庭医生服务卡。向每户农村社区居民发放家庭医生服务卡,将家庭健康医生的姓名、电话、执业地点、服务内容以及卫生院负责技术指导医师姓名、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内容列入家庭医生服务卡,让每户农村社区居民充分知晓。
 
二是实行定点与上门巡访相结合的方式,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家庭健康医生要根据自己所服务的家庭数量和健康管理需求,合理安排好在卫生室工作时间和到家庭上门服务巡访时间。上门服务应配备相应的医疗器械、工作表格等物品,加强沟通技巧,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为居民提供服务后,及时掌握居民评价,根据居民反映,对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要求各镇街卫生院应及时总结,并定期收集、上报工作动态。
 
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健康医生在卫生院全科医师团队指导下开展工作。要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及时收集、认真整理居民健康信息,并及时输入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有针对性地提供健康教育。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以及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咨询和分类指导;对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并协助处理;传达卫生院预防接种通知等其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社区居民优先提供卫生院预约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卫生室首诊制,并视条件为行动不便、确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上门访视、家庭出诊、电话咨询、预约服务和家庭康复指导等服务。同时提供卫生政策咨询服务。为服务居民提供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政策咨询等服务。
 
三是加强与农村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家庭健康医生要多抽出时间与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通讯、电子邮箱、QQ网络等手段与居民加强沟通,密切与所服务居民的关系,为其提供亲人般的关爱。
 
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过去,农村居民只有患病后才求医治疗,很少注重疾病预防。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后,家庭医生不但对农村居民进行疾病的治疗,而且对他们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使农村居民的健康观念有了全新改观,从“重医疗”向“重预防”转变,预防为主的观念逐步建立。
 
就医结构得到优化。过去,许多群众对社区卫生室信不过,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挤,造成了大医院加床、社区卫生机构无人就医的局面,既浪费了卫生资源,又加重了患者费用负担。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后,通过家庭医生对健康和疾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得农村居民对疾病本身有了更加客观的认知,逐步意识到常见病、多发病不需要到大的医疗机构诊治,患病后可以先到社区卫生室诊治,经诊断较重的再(打120)转到镇(街)卫生院或市直以上大医院进行救治,使得“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成为现实。
 
农村群众的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一方面,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推行把医疗卫生送到了农村群众的“炕头”,群众就近享受到了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加上新农合补助政策的支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家庭医生虽然来自原来的乡村医生,但是通过卫生部门和镇街卫生院持续不断地培训、考核,使得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进一步和谐了医患关系。从诸城市今年开展的卫生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看,群众对医疗卫生的总体满意度达96%以上。
 
诸城市的农村社区化正处在积极推进阶段,除社区中心村外,还存在着距离相对稍远的非中心村。诸城市卫生局适应农村社区化发展要求。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可以让这些非中心村内居民也享受到与中心村一样零距离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医疗服务的均衡可得性。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疗服务离老百姓越近越好,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正好适应了走进居民家庭,向居民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随着诸城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层次逐步提高,已不满足于过去“就病看病”的诊疗模式,而转向于更多关注自己健康知识的获取和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而这也离不开家庭医生的帮助。
 
创新“家庭医生”制度。充分利用建立起的社区服务网格,探索实行卫生室包片、卫生室工作人员包户责任制,让卫生室工作人员为包靠户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当好健康顾问,使社区居民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确保社区群众就近就医。推动城乡服务合理流动,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镇街卫生院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社区卫生室检查指导,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沉到基层。借助医疗技术联合体,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行重症病人转到市里医疗机构,轻症病人转到农村卫生机构的医疗服务新模式,既不耽误重大危急病症的治疗,又能使小病留在社区治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张金龙)



关键词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9053
关于本站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诚聘英才 免责声明 帮助中心
Copyright © 2005 诸城信息港 版权所有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051026号 | 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12015127号-7 | 电子公告许可:电信业务审批[2008]字第262号函
投稿信箱:webmaster@zcinfo.net   总机:0536-6017778    新闻、业务热线:0536-2165588   法律顾问:山东东武律师事务所 刘清波、秦丽律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