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和巡逻的民警打声招呼,路过书声琅琅的小学校,走路不到10分钟就到了设备齐全的社区医院,花几块钱把药抓好。回家路上再去社区的农家书屋看会儿书,到文化活动室下下棋打打扑克,回家后老伴儿把饭已经做好了,吃完饭再到社区文化广场跳会儿舞……
城镇居民所熟悉的这样一幅场景,正在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的农村展现,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
诸城市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辖13处乡镇(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07万人口。改革开放30年来,诸城市的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3.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8.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3亿元。诸城市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文明城市。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在人口占70%的农村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仍显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农民生活较之城镇居民仍有较大差距。
“在广大农村温饱已经解决、小康初步实现,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基本到位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再向前推进就应该突出解决农村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打破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方面的城乡二元结构。”诸城市委书记邹庆忠说。
在这种思路引导下,诸城市经过反复调研,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截至2008年6月,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并运行,让农民也享受到了齐全的社会服务,共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诸城市100多万人口中,城镇人口仅有30多万,大部分都是农村居民,散居在1257个村,经济条件千差万别,部分农村位置偏远。如何让这些群众都能享受到周全细致的公共服务,成为诸城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改善民生的一个关键环节。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诸城市大胆实践,他们把全市所有农村都划入建设范围,全面布局,统一规划,共规划了208个社区,每个社区包括5个左右自然村,半径都在2公里左右。每个社区的中心村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设有1个办事服务厅和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司法调解、人口计生等若干个服务站(室),为农民就近提供“一揽子”公共服务,让农民在离家10分钟范围内就能享受到城市般的社区服务:
————诊所10分钟到达,小病村里看。诸城在每个社区中心村都设有医院,从乡镇医院下派或者从村里上调的优秀医务人员进行服务。由于社区服务范围都在2公里之内,村民看病基本上10分钟之内都可以到达,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行动不便的病人,社区医院还随时上门服务。危重病号、大病号都被及时转进乡镇卫生院,确保了病有所医。
————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生活。诸城每个农村社区都配套建设了文化体育服务站,建立了图书室、报刊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文体广场等设施,为农民提供党员远程教育、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科普等服务。同时根据农村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加强对当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灯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组织社区民间文艺演出队,充分调动社区群众参与热情,丰富农民生活。
————“一揽子”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农村社区的建设,让广大农民享受到了以前无法想象的便利服务。由于社区提供了“一揽子”服务措施,以前办各种手续需要跑多个单位,花费数天工夫,现在各种手续办理都在中心村服务站,只要到服务厅,各种手续都可以就近办理,一次办齐。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也有人代理。有些手续复杂社区服务厅不能完成的,村民早晨赶集时把要办理的事项交给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代理,等赶完集回村时捎着就走了,真正做到了让老百姓省心。
诸城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得公共服务资源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使政府公共服务普惠到广大农民群众,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了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同时,通过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政府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
把社区和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纳入全市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管理一体化,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城镇化水平。诸城市逐步构筑起以中心城区—乡镇驻地—社区中心村为框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诸城市明确规定,农村社区不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与所服务的村(居)不存在隶属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坚持这个定位,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效率,得到了农民们的交口称赞。
————增强治安管理。以前有些偏远乡村离派出所比较远,民警去的少,有案件发生时需要半小时以上才能到达。社区建立后,诸城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警务室,配备一名民警和两名协警,接案后5分钟内就能达到现场。平时没有事情时民警就骑摩托车在各村巡查,有力保障了农村的治安。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村刑事发案率同比下降41.5%。
————加大就业辅导。诸城的农村社区普遍设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主动为农民集中提供就业服务、劳务输出、就业援助等一站式服务,为农民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基本实现了就业和社会保障城乡统筹,进一步拓宽了农村转移就业空间。
————推动产业升级。诸城是较早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地区之一,农村社区在发展中主动配合企业发展,为农业企业发展提供技术、防疫等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序,提高了集约化经营水平。社区的社会事业建设,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据统计,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以来,全市社区服务中心共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3000多个,诊疗病人8万多人次,救助困难群众7000多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300多起,解答法律咨询1万多人次。
转变工作作风,加强社区化服务,促进了机构改革和作风建设,促进了干群关系。近几年,诸城市加大行政区划调整力度,分3次将原来的23处乡镇(街道)撤并为13处,将近千名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安排到农村社区,面对面地为老百姓服务,建立起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既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消化和转移了乡镇(街道)机关、部门富余人员,顺利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政府组织结构,加强了公共服务部门建设,促进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诸城农村社区的发展十分迅速,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在全市得到普及,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全面建设完成,农村社区的模式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检验,取得了成效。诸城市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将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农村社区不断发展壮大,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首先,建立了人员保障机制。为了确保各项服务能够到位,诸城在每个社区服务中心一般配备7名专职工作人员,以乡镇(街道)机关、医院和站所选派为主;充分吸收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复员军人等组成社区工作志愿者服务队,作为社区服务人员的补充力量,开展社会互助、环境卫生监督、文体娱乐活动、公益事业服务等;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对工作职能相近相关的业务,由一人办理,做到一职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资源。建设农村社区网络信息平台,推行信息化管理,在各站室实行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现场办理,用2到3人办理服务厅所有事项,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创新了资金投入机制。诸城市坚持“为农民服务不收农民一分钱”的原则,积极利用各方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起来以市镇两级财政投入为主体、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农村社区多元化投入机制。他们坚持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将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不以任何形式增加群众负担。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捐助、共建、投资等形式加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上来,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三是制定了考核激励机制。诸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农村社区化服务与建设考核奖励办法》,将该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对社区服务工作成效明显、群众满意度高的乡镇(街道)给予重奖。对选派到社区的工作人员从职称评定、评先树优、提拔重用、工资报酬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要求乡镇(街道)干部的提拔对象至少要有1年以上农村社区工作经历,以此激励工作人员,让为农民群众服务成为更加主动的行为。
四是摸索科学高效服务机制。农村社区这一事物在诸城首创,诸城市“摸着石头过河”,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农民办事特点,不断摸索规律,从作息时间到服务项目、从办事流程到服务标准等方面逐渐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他们还探索推行农村社区服务智能化运行模式,将社区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让农村社区在诸城的土地上扎根成长。